《我多想去看看》片断设计
王志丽 戴志强
一、导读
1内容分析
教材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课文内容概述:内容选自一年级上册11课《我多想去看看》。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美好愿望,内容生动感人。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中要紧紧围绕低年级阅读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开展,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2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押an韵。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小学生,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或途径,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会有些了解。时准备升旗仪式录像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设计。
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心、方”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整体设计
因为本课是首诗歌,又因为诗歌讲述的是一个山里孩子的美好心愿,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中创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过程设计
伊始,创设情境。课件依次演示:美丽的小山村,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开旗旗仪式、母子对话、孩子的愿望。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情境中,学生在感受着山村的美,天安门广场的美,感受着升旗前的隆重和山山美好的心愿,为投入地读文做好铺垫。 当学生与本文的愿望融到一起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指名读,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教材对识字的要求,中,采取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生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识字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为了检查识字效果,同时为了在把课文读通的基础上读顺,组织组内同学互读、评议,教师以指名读课文的方式检查朗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初读感知,还是学习汉字,变换形式学习,组内同学互读课文,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课文读通、读顺成为可能。
品读感悟,熟读成诵。诗歌共三句话。品读感悟第一句时,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倾听,接着模仿读第一句。品读感悟第二句时,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升旗仪式实况录像,学生在体会中练读第二句。品读感悟第三句时,让学生比较:(1)我多想去看看。(2)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在比较中读第三句,最后熟读成涌,积累语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品读感悟三句话时,学生的模仿读、体会读、比较读,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文中出现的四个生字,根据字形特点,“广、升”一起指导、书写。“走、足”一起指导、书写。同时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实际要为达成这一目标作长期的努力。
当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强烈共鸣时,去北京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就成了许多孩子的心愿,此时,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如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小组合作出一期《美丽的首都北京》小报。从而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实录
1、情境引入
老师:孩子们,你们谁去过北京?谁见过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老师认识一位大山里的孩子,他也想去北京,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我们一起去认识他,好吗?
演示课件(山村、升旗仪式,母子对话,孩子的愿望)
学生:齐读课题,认识“想”字。
2初读感知。
师范读课文后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老师以指名读的形式检查朗读情况。
老师:电脑演示十三个生字。
学生:开火车认读,自主发现要注意的生字的字音,如“诉”在“告诉”一词中读轻声等。
老师:出示两个句子。(1)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来到美丽的北京城。(2)我多想去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呀!
学生:自由读句子。
老师:孩子们,生字你们认得真好!如果再次读小诗,能读得正确、流利吗?
学生:小组同学互读,生生评议。
3、品读感悟。
老师:这首小诗里一共有三句话,哪位小朋友愿读第一句话?
学生:争先恐后地读。
老师:孩子们,听老师读。
学生:倾听。
老师:请你再试试,好吗?
学生:再读,师及时评价。
老师: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去干什么呢?现在,小组合作,练读第二句话,一个小朋友读时,另一个小朋友要注意听,然后指出对方朗读的优点与不是。
学生:小组练读,指名读。
老师: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到底有多壮观呢?老师带来了升旗仪式的实况录像。咱们一起看好吗?老师有个要求:假设此时你就站在升旗的人群中,那么你该怎么去读第二句话呢?
学生:练读。
老师:让老师也来试试: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学生体会后再读,师酌情评价。
老师:看到这壮观的场面,山山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练读第三句,交流感受。
老师出示(1)我多想去看看。(2)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学生比较练读。
老师:孩子们,现在你就是山山,老师就是山山的妈妈,请你替山山说出他的心里话。
学生试读,生生互评。
老师:整首小诗你们有信心背下来吗?
学生自由读全诗,看图试背,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最后选优背诵。
4、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广、升”这两个字,你认为哪个不好写?
学生:我觉得“升”字不好写。
老师:看“升”字的每一笔都在田字格什么位置?
学生:观察后回答。
老师范写,学生评议后临写。
老师:老师看你们写字很认真。是的,写字要端端正正,做人要堂堂正正。
5、课后实践
老师:很多同学都想和山山一样——去北京看看。那么,去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北京。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如: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等,小组合作出一期《美丽的首都北京》小报。
四、反思
(1)〈我多想去看看〉诗歌虽然只有三句话,但是因为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学生读得很投入。(2)中,坚持以读为本,在模仿中、在观看录像的体会中、在比较中朗读感悟,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3)学生的朗读因感悟而有声有色,感悟后的朗读声情并茂。
体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同时,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适时的示范和引导是绝不可少的。
不足:教师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评价形式过于单一。
五、点评
新课标在阅读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作为一篇阅读课文,如何落实课标要求,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好课文”本节课在以下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教师坚持组织、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的情感体验;课中引导学生模仿、体会、比较;课尾,鼓励学生搜集图片,合作办报,为学生拓宽了学习空间。教真正是为了学服务。
其次,教师根据诗歌三句话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策略。如“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考虑学生对壮观一词理解有难度,及时播放天安门实况录像——很好地说明了问题
(语文课堂网 www.ywkt.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